情感淡漠的主要表现

情感淡漠是精神病吗

情感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情感淡漠表现为情感活动的减退或丧失。情感淡漠apathy、是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即使对自己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事情也是如此。患者对周围发生时事漠不关心、无动于衷,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贫乏。多见于单纯型或慢性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发展中情感活动逐渐衰退,内心情感体验贫乏,对切身有关的事件均可表现无动于,对亲人冷淡,出现社会性退缩,称为情感淡漠indifference、,最重者称为情感衰败。 鉴别诊断 1、情感高涨: 此时病人的情感活动异常增强,表现轻松愉快、兴高采烈、洋洋自得,表情丰富生动,显得没有忧愁与烦恼,自负自信,甚至夸大。其乐观情绪富有感染力,容易引起周围人的共鸣。多见于躁狂状态。 2、欣快: 虽然病人经常乐哈哈的,也有似乎十分满意和幸福愉快的体验,但由于伴有智能障碍,此时病人即使很高兴,其面部表情都给人以呆傻、愚蠢的感觉。同时病人自己也说不清楚高兴的原因,内容表现较单调刻板,因而难以引起正常人的共鸣,也没什么感染力。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病,如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老年性痴呆及麻痹性痴呆等疾病。 3、情感低落 :病人整日情绪低沉,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唉声叹气,重者可出现忧郁、沮丧,度日如年、生不如死等情感,可伴有自责自罪,甚至出现意念或行为。多见于躁郁症抑郁状态,反应性抑郁状态和更年期忧郁状态。 4、焦虑: 指病人在无明显客观因素或充分根据的情况下,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后果的.心境。病人可表现为搔首顿足、坐立不安、唉声叹气、怨天尤人,有大祸将临之感,惶惶不安、不可终日,即使多方劝解也不能消除其焦虑。多见于焦虑症、疑病观念、更年期忧郁状态、神经衰弱等。 5、情感倒错: 指认识过程和情感活动之间不能协调一致。此时病人的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不协调,病人遇到悲痛的事却高兴愉快,遇到高兴的事则痛苦不已。如:有一病人当接到父亲突然意外死亡的电报时,却哈哈大笑。在与其谈论别人施用残酷手段迫害时,也显得没有什么事似的,甚至面带笑容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 6、情感暴发 :这是一种在心理因素作用下突然发作的暴发性情感障碍。病人可表现喜怒无常、大喊大叫、伤人毁物、捶胸顿足、嚎啕大哭,或兴高采烈、手舞足蹈、狂笑不已,常伴撒娇、做作、幼稚及表演色彩,有时在地上打滚,表现极为粗暴,整个现象天差地别,变化很大,但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并无障碍,意识清晰。常见于癔病。 7、易激惹: 这是指病人每遇到心理刺激或不愉快时,即使轻微,也易产生剧烈的情感反应,极易生气、激动、愤怒、甚至大发雷霆,与人争吵不休;或可有冲动行为。常见于癔病、神经衰弱、躁狂状态或脑器质性精神病。患者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丧失情感反应。严重时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漠不关心,生活懒散,不打扮自己,甚至不理发、不洗脸。对饥饿和疼痛反应也不大。至于国家大事,令人兴奋的消息,家中的困难,家人的不幸遭遇等,对之也无动于衷。 情感淡漠是精神病吗2 情感淡漠(apathy)是情感障碍的一种的表现。病人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即使与本人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也是如此。内心体检极为贫乏,显得迟钝、麻木、冷漠、事不关己、毫无生气。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性疾病。 症状起因 1、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性疾病 如阿尔茨海默病、脑梗死、帕金森病等。 2、其他 精神分裂症、严重躯体疾病伴精神障碍等。 常见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脑梗死、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精神障碍等。 特征 1、长期对各种事情都无所谓、无动于衷、漠不关心,面部无表情; 2、伴有记忆力减退、健忘、生活不能自理; 3、伴反复出现的幻觉、意志力减退等; 4、伴有运动迟缓、肌肉强直、震颤、步态异常等; 5、伴有认知障碍、睡眠障碍、感觉障碍或思维障碍; 6、影响人际交往、生活、学习或工作; 7、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情感淡漠是什么体验?应该怎么改变?

情感淡漠的体验就是对别人的示好,或者别人真心对待你,但是你觉得并不能体会他的情感,反而对他很冷淡,心里也是很冷漠的感觉。

想要改变情感淡漠的最好方法就是深入地进入生活体验,那你就会明白,真心和情感是怎样的。

青少年情感淡漠的表现是怎样的

青少年情感淡漠的表现:个体在情绪和情感的知觉、理解、表达过程中及在经验和技能上明显比正常水平低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内心荒漠化、情感世界空白、缺乏同情心、不能理解周围人等。

为什么有的人情感淡漠?

在我们周围,也许会碰到这样的人,他们对人、对事表现得很冷淡、不热心,甚至冷酷无情。这在病理心理学上叫做“情感淡漠症”。“情感淡漠”虽说也是一种情绪体验,不过这种体验大都是病态的、不健康的。

情感淡漠在表现程度上,有轻重不同的区分,情感淡漠的形成与发展原因,也包含有病理和社会心理2方面的因素在内。

在国外,现在有些青年心理学家,他们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后发现,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现代化社会里,有为数不算少的青年,在心理上处于“三无”的状态。

所谓“三无”,简而言之,就是无情、无力、无心(心思)。这也就是说,他们无动于衷、缺乏活力和漠不关心。这些多年专门从事研究青年心理学的专家们呼吁,生活在现代化社会里的青年,应该警惕这种心理上的“三无”状态。

一、“情感淡漠”的青年,有哪些主要表现特征

(1)从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上,就可以看出他们缺乏生命的活力,整日里有气无力,失去了“和现实的活着的联系”。

“和现实的活着的联系”这句话,也可以翻译成为“和现实的有生命的接触”。这句话是生于波兰的法国著名精神病学家明考夫斯基的一句名言。他说的这句话,也就是中国古语“行尸走肉”、“哀莫大于心死”之意。明考夫斯基解释说,情感淡漠的人是自闭性的、自我封锁的。这类青年大部分是因为心灵上曾经遭受过种种挫折、打击或创伤,于是心灰意冷,丧失了生活的乐趣,对人对事都感到索然无味。他们的心“冷透”了,躯壳虽存、“灵魂”已无,心灵空虚至极。

(2)表现为心理上的不适应。

这是一种另外形态的情感淡漠症。在生活中通常可以看到,有些青年行为正派,并不胡作非为,但他们却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强迫性病症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他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但却失去对于学习的热情,或者失去了对于社会的关心;他们持续地过着一种自认为“超然”的脱离现实的生活。

然而这类青年并不像精神病患者那样,他们的智力和品格相当好;他们也不像某些神经病患者那样内心惴惴不安、紧张不宁。病理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类型的情感淡漠青年一只是一种表现在行为上的障碍或阻抑,他们是神经症的“预备队员”。比如,有些青年自认为很“老练”、很“成熟”、“看破红尘”,他们斗志减退,不想靠自己的奋发努力而改变现状,他们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二、如何治疗“情感淡漠”

病理心理学家认为,对这类青年的“医治”是相当棘手的,比起前一种类型的情感淡漠者,更加麻烦、费力。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办法可以使他们“死灰复燃”,重新燃烧起生命的火焰,激发起他们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帮助这类青年朋友寻找回来他们失去的精神乐园,有效的途径就是“读书学习法”和“音乐治疗法”。

1.读书学习法

有很多情感淡漠的青年,用读书、学习的办法,填补了他们心灵上的空虚,使他们重新振作起来、热情起来、积极起来。因而,“读书学习法”,被病理心理学家和青年心理学家们一致赞誉肯定,认为它是治疗心理空虚的一种有效方法。

为什么“读书学习法”会发挥这样大的效用?因为读书可以开阔眼界,帮助情感淡漠青年看清前进的目标,在精神上找到寄托,鼓励他们充满信心地一心投入有意义的事业上去。因而在他们养成读书习惯之后,就会改变心理上的“三无”状态,精神生活充实了,生活也就不会再显得乏味。显然,因为有了知识之后,就会找到理想这一精神支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的“知识就是力量”的确是一句至理名言!

在黑暗的旧社会,很多杰出人物对于祖国处于忧患中也苦闷过、彷徨过。但是他们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用科学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如马克思主义等)充实与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然后又用这些知识奋发有为地造福人群。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在回忆列宁时写道:“书在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一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他从事的那种浩繁的工作当中,书给了他知识,而这些知识又被他出色地掌握住;否则,他就不可能成为我们大家所知道的那个列宁了。”

勤于读书、勤于学习,不仅可以改变心理空虚的状态,而且可以医治精神抑郁。美国有些大学举办周末进修学习班,一些不是由生理上的内脏器官性病变所引起的心理疾病患者,参加进修班学习后,用不了很长的时间就消除了诸如抑郁、头痛、心动过速等症状。这就再一次证实,“读书学习法”的确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性的心理疗法。

2.音乐治疗法

除了“读书学习法”以外,还有音乐疗法等有效地消除情感淡漠的心理疗法。比如,当你因各种原因而心灰意冷、悲观失望,精神萎靡、意志消沉,彷徨怅惘、寂寞空虚的时候,你可以时常听听进行曲那样宏伟奔放的旋律,它会给你带来充实同勇气、希望和力量。

上面是从病理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情感淡漠问题的,下面让我们再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做分析。

1964年3月14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了一则杀人消息:一位年轻妇女夜晚在纽约昆士区自家住宅附近被杀害。由于被杀者奋力抵抗,谋杀者延续用了半个多小时才将她杀死。事后调查四邻有38人曾听到她的呼救声,但无人相助,甚至无人报警。这件事引起了美国舆论界的重视,成为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的重要案例。为什么见死不救,“无人相助”?这可能有许多复杂的因素,但是旁观者的“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1983年5月24日,我国《光明日报》报道了一则牺牲自己、抢救别人的消息:1983年4月11日,福建省建阳县徐市公社中心小学的乡村女教师冯细珠,当一阵罕见的龙卷风席卷而来,教室就要倒塌的时候,她用双手紧紧地撑住大门,结果,学生们脱险了,而她却献出了年仅31岁的生命。而2008年“5·11”汶川地震中涌现的舍己为人的事迹更是数不胜数。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同前述某些人见危不救的淡漠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两种社会制度,给人们带来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心理。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通病。

上面讲的这些,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的大众社会心理来分析的。毫无疑问,这是我们必须清醒看到的一个大前提。可是,从心理健康学的角度来观察,为什么在同样一种社会制度下,比如说在我们的周围环境里,大多数的人富有同情心和利他精神,而有些人却情感比较淡漠以至冷酷无情呢?

三、“情感淡漠”的原因分析

有些病理心理学认为,淡漠是一种对挫折的退缩式的心理反应。通常人们在遭到挫折的时候,先是表现为“攻击”反应;如果攻击反应失败,或者由于攻击反应而招来更大的挫折时,就会表现为“逃避”反应;如果不能逃避,就会表现为“淡漠”以至“无情”的反应。

攻击—逃避—淡漠(或无情),这3种不同的对挫折的反应方式,究竟采用哪一种?这决定于当事人所面临的不同的具体情境,以及和它们不屈的效果。因此,这3种不同的对待挫折的反应方式,并不是从强到弱地必经的3个步骤。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发现,对待同样的挫折,有的人采取攻击方式,有的人采取逃避方式,而有的人则采取淡漠以至无情的方式。

说起“淡漠”和“无情”来,似乎是对挫折情景漠不关心、甘心退让、无动于衷,没有什么愤怒的情绪。其实不然,淡漠只不过是把愤怒暂时地压抑下去,用“间接方式”表现出来罢了。可以说,淡漠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无言的反抗”、“消极的抗议”。

应该说,引起淡漠情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并不限于我们在开头所讲的那两种类型,实际上还包含有、经济、社会、文化等背景的多变量因素在内。因而单纯地从生理上或心理上查找原因还是很不够的。因而,我们不仅应该运用病理心理学的知识,也同时应该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去分析情感淡漠青年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与发展的真实奥秘。

国外有一位病理心理学家叫做金布尔,他在1963年提出,下列一些人容易产生淡漠反应:①长期遭受挫折的人;②处于无助和无望状态的人;③有心理上的恐惧和生理上痛苦的人,④心理上既不能攻击也不能压抑的人。

这4类人在情感上容易产生淡漠的共同性基因,还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所造成的。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是有强烈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的。一个人是否产生淡漠行为,那是取决于他(她)的道德水平和道德信念的。说到底,淡漠行为的核心是保护个人、保护自我。

我们如若仔细深究便会发现,情感淡漠的人并不是真的“与世无争”、逃避退缩;如果碰到个人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并不全然表现为淡漠。上面讲的那桩美国纽约昆士区惨案发生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达利等人立即着手进行了调查。他把淡漠的旁观者当时的心理活动,归纳为下面4种:①害怕暴徒用刀子捅自己;②怕参与干涉后,法院要自己去作证,这样一来,就会费去许多时间或产生其他牵连;③由于是突发事件,思想准备不足;④也许是一场虚惊,并无其事,自己贸然去救人,太冒失,会被人笑话。

实际上很明显,这桩杀人惨案冷漠无情的“旁观者”(他们当时都听到了年轻妇女的呼救声)所申述的4大类见死不救的理由中,③和④只是一种借口;②是次要的;①才是主要的、真实的原因。也就是说,袖手旁观、见死不救的淡漠行为的基本原因,是保护个人,“怕暴徒用刀捅自己”。

不过,也有些情况和兆头,值得人们深思。比如说,近几年来,我国法律咨询工作者,在总结父母不负责任地离婚,从而给子女带来了不良影响中发现:父母离婚的子女,因为缺少家庭温暖,而对人生和社会抱冷漠态度,对人缺少必要的信任,他们大多数性情孤僻古怪,道德感不强,要么对什么都漠不关心,要么粗野无礼,缺少应有的教养。这种情况尽管是少数现象,但也不能不引起社会上的足够重视。

因此,为了消除有些青年的情感淡漠,不仅希望他们本人保持心理健康;同时也要向广大的父母、教师和全体社会成员呼吁:要尽力创造使青年人感到温暖、安全,受尊重、有希望的有利环境。

暗黑人格测试(心理学家定义暗黑三角人格)

假如你公司里一个平平无奇的同事,有一天TA做的方案被老板表扬了,并且老板还顺带批评了一下你,说你的方案不够用心,总出问题。

这个时候,你心里会怎么想呢?你会不会立马觉得:老板真是有眼无珠,竟然欣赏不了我的才华!

或者是在脑海中快速地回忆,这位同事平时工作里出现的各种纰漏,然后趁机向老板告发?又或是愤愤不平,心里暗暗想着,自己总有一天会踩到老板头上,让他好看!

如果你会这么想,可能是你人格中的“黑暗三角”起作用了......

瞧,你的“黑暗三角”发力了

黑暗三角是心理学家Delroy Paulhus和Kevin Williams在2002年提出的。它说的是: 自恋、心理变态、马基雅维利主义 ,这三种人格特质构成了人性中的“黑暗三角”。

01 马基雅维利主义

马基雅维利主义的特点是: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操纵和利用他人,为达目的不讲道德不讲原则,同时认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不相信人性的真诚和美好。

02 自恋

自恋指的就是自负、特有优越感、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应该享受普通人享受不到的特权。

03 心理变态

心理变态可以说是黑暗三角中最可怕的一角,它的特点是:高度冲动,追求刺激,同时缺乏共情心。

说通俗点就是,无法感受到别人的感受,就算看到别人满脸痛苦,心里也没有感觉。

心理学研究发现,这三个特质彼此之间存在正相关的联系。另外,它们虽然各有差异,但却拥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淡漠、都对他人具有一定的攻击性。

这里要强调一下,“黑暗三角”人格理论研究的并不是极端的心理异常(比如连环杀人犯),换句话说,黑暗三角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点自恋、有点心理变态、有点马基雅维利主义,只不过是程度的高低罢了。

12道题测出你的黑暗属性

这是一套由心理学家开发的12道题的问卷,名为Dirty Dozen。

规则是这样的:对于以下陈述,非常不同意选1,比较不同意选2,有点不同意选3,中立选4,有点同意选5,比较同意选6,非常同意选7。

Dirty Dozen测试题:

1. 我倾向于通过操纵别人,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2. 我通常不会自责或悔恨。

3. 我希望别人仰慕我。

4. 我不太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

5. 我曾经通过欺诈或撒谎,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6. 我比较冷漠,对他人感受漠不关心。

7. 我曾经通过恭维他人,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8. 我倾向于追求名望或地位。

9. 我倾向于认为人皆自私,我对人性充满怀疑。

10. 我会利用他人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11. 我期望别人给我特殊优待。

12. 我希望别人注意我。

分数的计算非常简单,只要把每道题的答案全部加起来得出一个总数就行。

一项研究显示,参与者的平均分数在36分左右,大部分人都在33-39分之间,如果分数超过45分,就可以算是……非常暗黑了。

另外,这套问卷除了计算总分之外,还可以分别计算三个项目的得分,每个项目四道题——自恋是第112题;心理变态是第9题;马基雅维利主义是第10题。

黑暗度高的人会怎么样?

让心理学家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就是:那些在“黑暗三角”测试中拿了高分的人,在平时的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特点呢?

首先是交配行为(mating behavior)。

研究发现,暗黑分数高的人,更倾向于采取短期交配策略;此外,他们更容易出轨、也更容易去搞别人的对象。

其中,心理变态者会更冲动、更具有侵略性;而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会更克制、更有策略地去维系一段关系。

而在大量的相关研究中,男性的暗黑三角得分总是高于女性。(咦?为什么要在这里提这个……)

其次以在校表现为例,黑暗分数高的人更容易为了取得好成绩而走捷径。

心理变态者容易考试作弊、抄别人的卷子;而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更容易剽窃文章。因为抄卷子是发生在一瞬间的事情,而剽窃文章则需要一定的计划性和自控力。

那么,人格暗黑程度这是天生遗传的还是后天塑造的?

心理学家认为:自恋、心理变态、马基雅维利主义,这三者都有大量的遗传因素,其中只有马基雅维利主义同时兼有大量的后天因素,它可以被人生经历所塑造。

目前的研究表明,11-17岁的青少年就已经可以展现出明显的黑暗三角人格特点了。

悄悄告诉小科君,

你得了多少分?

图片:来自网络

科普苏州

ID: kepusuzhou

苏式生活,因科学更品质

生活中任何疑惑的,需要科学解答的问题

麻烦大家帮我分析下我的MMPI测试结果。认真写答案了,谢谢。

很正常啊!没有任何问题,不是每一项都没有超标吗?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