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屯兵于阳平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精彩故事(简短)

空城计
诸葛亮兵出祁山,收姜维后继续向魏国进军,魏国派司马懿抵挡蜀军,在街亭打败马谡,而诸葛亮城中空无一人,兵都出去解围去了,城中只有一些老弱病残,诸葛亮没法,命令大开城门,派几个老兵在打扫卫生,自己带两个儿童在城楼上面弹琴,司马懿的兵来到城外,看到四个城门大开,诸葛亮又在上面唱歌,司马懿命令兵不动,自己上前一看,看诸葛亮神情自若、琴声不乱,怀疑有伏兵,这才命令撤军。

三国演义空城计简介

孔明的“空城计”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故事大概大略如此:诸葛孔明大出祁山,不想先锋官马谡误失街亭,致使前线大军节节受困。情急之下,孔明决意退守汉中。大军尽去,时孔明身边只剩五千兵马驻守西城县。一日,忽接探马飞报,说魏国大将军司马懿引十五万大军正望西城蜂拥而来。这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驻城的五千兵马也已分出一半运粮去了。众官听罢尽皆失色,唯孔明镇定自若,当即下令将旌旗藏匿起来,城门四开,每门分派二十军校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其余士兵不得妄出,不得擅自高声喊叫。一切准备就绪,孔明引二童携琴登上高楼,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好一副闲情惬意!
却说司马懿引兵来到,运望城上孔明端坐城楼,笑容可掬,旁若无人,大感不解。整个城池寂静一片,就跟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一样。看此情景,若换了旁人,大可无所顾虑,大手大脚的引兵浩浩荡荡杀入城中。说不定诸葛孔明早已授首就擒。可偏偏是司马懿,生性多疑,不由分说便下令退兵。孔明遥望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骇然,问其原因,孔明这才道出缘由:“此人(指司马懿)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今见此规模,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这就是著名的“空城计”。《三国演义》区区数百字,便把诸葛孔明料敌如神、司马懿智欠一筹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拍案叫绝。
空城计,这是一种心理战术。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过用空城计的出色战例。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8157.htm

亮屯兵于阳平的译文!

这是空城计
诸葛亮困于阳平,司马懿率领20万大军来攻打诸葛亮,又与魏延的大军岔道,一直前进,到距离诸葛亮60里的时候,侦查人员说司马懿说诸葛亮在城中兵少力弱。而诸葛亮也知道司马懿已经逼近,想追上魏延的部队,但是又相隔太远,让魏延返回的话也不能抵挡。将士们很害怕,不知道诸葛亮想什么。诸葛亮很镇定,让将士们把旗帜放倒,停止击鼓,不准随便出帐篷,又下命令打开四个城门,清扫道路,洒水去尘。司马懿看见诸葛亮很稳重,并没有看到他心虚,怀疑有埋伏,于是率领大军北去趣山。第二天吃饭的时候,诸葛亮大笑着对身边的参谋说:“司马懿一定是以为我镇定,会有埋伏,顺着山道走了”侦查人员还说,正如诸葛亮所讲的。司马懿知道以后很是悔恨。

亮屯兵于阳平

历史上以“空城计”退兵的不少,最早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以“空城计”智退楚军的历史记载,但其影响远远不如孔明的空城计。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中,诸葛亮设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大军的故事是最为典型的。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临危不惧,传令大开城门,还派人去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则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怕城中有伏兵,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此故事在民间盛传,民间艺人多用“空城计”之名来演绎此故事。

诸葛亮真的死在五丈原吗,五丈原在哪个地方?

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曹魏,并相约了东吴孙权在东边策应自己,来达到自己东西夹击曹魏的目的。诸葛亮很想与魏军一决胜负,但司马懿却率领魏军背水筑营,想以持久战消耗蜀军,毕竟粮草一直是蜀军的心病,粮草没了,蜀军自然不战而退。

司马懿坚守不出,于是诸葛亮在五丈原下扎下营寨,屯兵于此与司马懿相持了数百日,期间诸葛亮曾多次向司马懿发战书,甚至是拿女人衣服去羞辱司马懿,但司马懿不为所动。而就在这相持阶段,诸葛亮因操劳过度而病重,最终于军中病逝。

诸葛亮死于军中,军队驻扎于五丈原,所以诸葛亮是死于五丈原无疑了。

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之时,东西皆是深沟,而且南靠秦岭,北临渭水,地势是十分险要的,这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当时屯兵于此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才选择的,不仅方便军队取水,而且易守难攻。

在五丈原南边附近还有一个棋盘山,海拔1112米,山顶岩石平坦,形似棋盘,故名棋盘山。据说诸葛亮屯兵五丈原还曾在此玩棋休息过呢!

那五丈原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五丈原其实就在如今的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境内。简单先介绍下这个岐山县,我们在看封神演义的时候,听到的西岐就是这个岐山,岐山其实就是我们周文化的发源地。

五丈原“前阔后狭,最狭处仅五丈”,因此得名为五丈原。它曾叫魏延城,因为魏、蜀交兵之时,蜀军先锋将魏延军驻于此。元时期,一高姓商人在此开店,生意十分红火,于是以店称其地,称其为高店,之后慢慢成为自然镇。

1983年,正式批准成为建制镇,并正式更名为五丈原镇。1989年,它成为宝鸡市试点示范镇。不过在2011年五丈原镇最终被撤销了,并入了蔡家坡镇。

诸葛亮为何屯兵五丈原?

公元五三四年,蜀国丞相、武乡侯诸葛亮为了讨伐曹魏,占领中原,曾第六次自汉中出兵祁山。他这次共发兵三十四万,分五路进军,令姜维、魏延为先锋,自统十万精兵由斜谷出师北伐。
魏主曹睿见诸葛亮又来伐魏,就派大都督司马懿聚集各处军马四十万来渭滨下寨,与蜀军对垒作战。
蜀军兵强马壮,粮草充足,加上诸葛亮善于用兵,司马懿常吃败仗。在五丈原东约二十余里的葫芦峪(在今眉县葫芦峪乡),司马懿父子差一点被蜀军放火烧死。 《火烧葫芦峪》这出戏演的就是这一段故事。当时魏兵畏蜀兵如虎,简直不敢与蜀兵交锋。司马懿把大营驻扎在渭水北岸的三刀岭上,任凭蜀兵阵前叫骂,却坚守不出,每天只在原上操练兵马。现在三刀岭上还有司马懿拜将台遗址可寻。
这一来,诸葛亮可犯了愁:攻嘛,魏军居高临下,营垒高筑,别说攻不上去,就是能攻上去,伤亡也太大,退嘛,这已是第六次出兵伐魏了,这次自己是报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来作战的。几十万军马过栈道,涉流溪,穿谷越岭,历尽了艰难险阻,好不容易才出了山。再说,蜀军这次出山后连打胜仗,又夺取了魏军渭南营寨,攻占了五丈原,眼看就要剿灭魏兵,直取长安。怎么能和前几次一样,未建大功就班兵回蜀呢?
一天,诸葛亮与姜维、魏延等在帐外闲步。姜维见诸葛亮闷闷不乐,就问道:“我军这次出兵连打胜仗,丞相还为何发愁?”
诸葛亮说:“兵贵神速。司马懿坚守阵地,拒不出战,我军是进退两难呀!何况时间长了,军粮也会发生问题的。”这时关中已是收麦季节,农民已纷纷开镰割麦。姜维看着眼前一片金黄的麦浪,说: “到了关中这个大粮仓,难道还愁没有军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