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地支计时表,12地支时间对照表

内容导航:
  • 十二地支时间对照表
  • 十二地支对应的十二个时辰分别是什么?
  • 古人用十二地支纪时,其中“中子时”是什么时间?
  • 十二时辰时间表
  • 古代计时方法有哪些?
  • 24小时计时法应该如何表示?
  • Q1:十二地支时间对照表

    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十二时辰: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Q2:十二地支对应的十二个时辰分别是什么?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时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Q3:古人用十二地支纪时,其中“中子时”是什么时间?

    我们如今使用二十四小时计时法来计算时间,而古人与我们不同,他们运用十二地支纪时法来推测时间。其中,中子时指的是晚上23点至凌晨1点。下面来让我们一起了解古人的计时法。

    一、十二地支纪时是什么

    我们的计时方法是通过天文观察,经过科学家严密的计算从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时间法。而古人没有那么先进的技术,但是他们通过观测天象,发明了这种十二地支纪时法,这种古老的方法流传千年,从天皇氏时代便已经普及,直到清朝覆灭,才正式退出历史的舞台。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用我们如今的换算方法,一个时辰便是两个小时。

    二、十二地支纪时如何运行

    我们可以知道,古人是按照生肖来划分十二地支的,子时即是晚上23点至凌晨1点 ,丑时是凌晨一点到凌晨三点,由此轮下去,直到亥时,也就是晚上21点至23点。这样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便正好轮完。


    三、十二地支的含义

    我们可以看到十二地支的取名是根据我国古代的十二生肖来进行的,然而它的含义却并不是指这些动物。卯并不是代表兔子,而是指代万物生长之时,卯时就是早上五点到七点,我们不难发现,那正是太阳初升的时候,万物都在这时受到了阳光普照,也正是各种生灵蓬勃生长的大好时机。古人对十二地支的取名,可以说是既有原始的科学色彩,又有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特有的诗情浪漫。

    十二地支构成了古人的计时法,这是套完整的并且已经成为体系的成熟计时法,这种计时法在科学尚未广泛传播的时候,给处在混沌之中的人们带来了时间的概念也带来的生活的希望。对于这种计时法,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进行友好讨论。

    Q4:十二时辰时间表

    十二时辰时间表以十二地支起名,分别为,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跟当前采用的24小时计时不同,我们聪明的老祖先根据自己对自然界规律观察和总结将一昼夜换分为十二段,每一段为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等同于现在的2个小时,十二时辰计时法从西周时已经使用,所谓历史悠久。

    十二时辰顺口溜

    夜半者子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佚者未也,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时辰生肖顺口溜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时辰。

    十二时辰,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_、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Q5:古代计时方法有哪些?

    1、地支计时法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每一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子时就相当于现在的23点至1点,依此类推。

    2、十二时段计时法

    即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各时段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呋、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夜半相当于子时,就是23点至1点,以此类推。

    3、更点计时法

    这种计时法出现较晚,专用于夜间计时。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一个时辰即一更,一更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一更是晚上7点至9点,二更是9点至11点……以此类推。三更半夜就是由此而来。古时为计时准确的需要,又把每一“更”划分为五个“点”。

    4、漏刻

    漏刻,是指漏壶和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组合成的计时工具,不仅古代中国在使用,而且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都使用过。漏刻的发明年代已不可考,据史书记载,西周时就已经出现了漏刻。

    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的工具,也可参考今天的沙漏。相比起强烈依靠太阳的日晷等工具,漏刻的限制更少,故而应用更为广泛。

    5、钟表

    古巴比伦人很早便发明了水钟,东汉时张衡制造漏水转浑天仪,用齿轮系统把浑象和计时漏壶联结起来,漏壶滴水推动浑象均匀地旋转,一天刚好转一周,这是最早出现的机械钟。

    北宋时苏颂和韩公廉等创制水运仪象台,已运用了擒纵机构。故而我国古代是有机械钟的计时存在的,只是不够常用而已。

    Q6:24小时计时法应该如何表示?

    例如,晚上10时用24小时计时法表示是22:00。

    把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记时法时,上午时刻不变,只要去掉“早晨、上午”等修饰词语即可;下午时数加12时,同时去掉“下午、晚上”等词语即可.

    像8:00、14:00、19:30就是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像下午4时、晚上7时就是生活中的12时计时法。



    扩展资料

    古代计时十二时辰制

    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