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认为成才的三个条件,婚姻线尾段跟十字纹相连

内容导航:
  • 诸葛亮认为一个要成才的条件是什么?
  • ...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有哪三个条件[在线求回复]?_百度...
  • 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
  • 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则需要成长,需要具备几个条件?
  • 诸葛亮的生平
  • 诸葛亮主要事迹有哪些?
  • Q1:诸葛亮认为一个要成才的条件是什么?

    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⒅,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Q2:...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有哪三个条件[在线求回复]?_百度...

    一要“静”,即不为私欲杂念所动,不急不躁,用心专一;

    二要“俭”,即生活俭朴,不追求物质享受;

    三要“淡泊”,即不追求高官厚禄,摆脱名缰利锁;

    四要“学习”,即用知识武装头脑,增长才干;

    五要“明志”,即定好人生坐标,立志为国为民效力。

    扩展资料: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诫子书》

    Q3: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

    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诸葛亮告诫儿子成才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写道:“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

    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诫子书》鉴赏:

    道德修养中国自古至今,从孔子、老子、孟子、荀子等哲学家、教育家,到诸葛亮及近现代的每一位伟人,均首先注重道德品行的修炼与提高,不养成良好、高尚的道德品行,则难以胜任社会的需要,更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1、要经常性的静思反省要经常性地自我对照检查,要善于自己发现自己思想、灵魂深处的缺点、错误,彻底反省、检查自己,防止在不知不觉中放任自己的思想道德不足的错误,缺点泛滥。

    2、要俭朴节约时刻保持俭朴节约,实际上也是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常对照检查自己,不因生活、待遇改善而沾沾自喜,甚至走向腐化、堕落。

    3、清心寡欲才能志向坚定作为一个平凡的人,唯有清心寡欲,方能使自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不忘自己应当树立和已经树立的抱负和目标,孜孜以求之,哪怕奋斗终生亦未取得成功。

    Q4: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则需要成长,需要具备几个条件?

    一,学习必须静心专一二,学习还要勤奋三,必须有明确的志向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

    Q5:诸葛亮的生平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蜀国大臣,著名的家、军事家、外交家。 早年生平 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家世一千石(即俸禄为一千石粮食)。9岁母亲章氏去世。12岁父亲诸葛珪去世。由叔父诸葛玄抚养长大。197年叔父去世,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移居南阳郡。地点在今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一说在当时可能属于南郡的湖北省襄樊市隆中西。虽从事农业耕种,仍志向远大,自比管仲、乐毅,别人常常笑他,只有与诸葛亮友好的崔州平、徐庶相信诸葛亮有这样的才能。诸葛亮曾求学于司马徽、庞德公(庞统之叔)等当时名士,并娶名士黄承彦之女为妻。 辅佐刘备 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后来罗贯中将这一事实加以艺术描写,遂成为儒家传统社会君臣相得的典范。诸葛亮进入刘备阵营后,被派往东吴,负责联吴抗曹,并最终成功促进孙刘联盟建立。使得赤壁之战中,刘备协助孙权大败曹操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平定荆南。后刘备入蜀,诸葛亮坐镇荆州。但庞统的身亡使得刘备调诸葛亮入蜀,改命关羽负责荆州防务。 诸葛亮在川期间,主要依靠从荆州带来的旧属,同时注意笼络原来刘璋部下和益州豪强大族。对出身贫寒而有才干的士人,也大力拔擢,被称赞为能尽时人之器用。他法令严明,赏罚必信,推行屯田政策,改善民族关系。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诸葛亮受任丞相、录尚书事。223年(章武三年),刘备病笃,临终托孤于诸葛亮。刘禅继位,他以丞相辅政,又领益州牧,封武乡侯。对于诸葛亮何时当政有争议。有人认为刘备一直十分看重诸葛亮,一直委以重任。另外有些人认为直到刘备去世,诸葛亮才实权推行自己的主张。 主政生涯 诸葛亮主政后,先重建和吴国的联盟关系,建兴三年(225年)蜀汉南部的南中地区(即今云南、贵州和四川的南部)少数民族在孟获率领发动叛乱。诸葛亮即亲率大军,深入不毛之地,采取参军马谡建议,以攻心为主,打击为首分子,尽量争取当地上层大姓和民众支持,有的被起用为地方长官。一年多后,这些地区的统治得以稳固,为后来的北伐提供了物力和兵力。 北伐与过世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汉中,开始第一次北伐。期间和魏军互有胜败,但多数因运粮不继而无功而反。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于第五次北伐魏国中病故于五丈原,享年54岁,归葬定军山。 武侯祠 诸葛亮死后由多个地方修建武侯祠纪念武乡侯诸葛亮。全中国目前尚保存九处武侯祠,其中最著名的有四川成都、河南南阳、陕西汉中市勉县、汉中市城固县武侯祠。 他出战时写了一份出师表来给刘禅。 世俗文化中的诸葛亮 由于其本身的智慧和《三国演义》一书的渲染与宣扬,诸葛亮在民间成为智慧的化身。他的隆中对、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空城计……等故事家喻户晓。 传说中诸葛亮南征时发明了馒头以代替祭祀用的人头。 现有「事后诸葛亮」一说,意思是事后聪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形容集体智慧的伟大。 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可能是「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的讹传,参见谐音讹传成俗语。 诸葛亮的扮演者 在各种地方戏剧中不计其数的人扮演过诸葛亮。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越调申凤梅 京剧老生马连良 李法增在电视连续剧《诸葛亮》中扮演诸葛亮。 唐国强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扮演诸葛亮。 郑少秋在电视连续剧《诸葛亮》中扮演诸葛亮。 著作 西晋陈寿撰《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万四千多字。 明王士骐撰《武侯全书》 清张澍撰《诸葛忠武侯文集》 《隆中对》 《悼周瑜》(亮本传及瑜本传未见,唯演义有载,恐非亮作,当为罗贯中之艺术添加) 《前出师表》 《后出师表》(《后出师表》疑为后人伪作,陶元珍所著魏晋史丛考的第一篇《世传诸葛亮后出师表辨证》(全文)加以考证。) 《诫子书》 《诫外甥书》 《将苑》(又名《心书》,多数学者认为非诸葛亮所作,多为后人托诸葛之名而作) 《马前课》(绝非诸葛亮著作) 《便宜十六策》 后人评价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后面称他「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尚驰《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唐文粹》] 吕温《诸葛武侯庙记》说,诸葛亮「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唐文粹》]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作名为《蜀相》的七言律诗表达了其景仰之情,诗曰: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悬挂的攻心联,为清朝赵藩所作,此联曾引起等重视。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古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状多智而近妖。 配偶、子女及后裔 配偶 根据《三国志》引《襄阳记》的记载,诸葛亮的妻子是名士黄承彦的女儿黄氏。黄承彦知道诸葛亮在考虑娶亲,就对他说:「我听说你正在挑选老婆。我有一位相貌丑陋的女儿,生得黄头发黑皮肤,但是才能和你相匹配。」结果诸葛亮答应了,马上把黄氏迎娶过来。当时的人把这件事当作笑谈,乡间有句谚语说:「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黄氏亦有一名作「黄月英」。 子女 诸葛乔:诸葛亮嗣子,诸葛瑾过继给诸葛亮,字伯松、原字仲慎,官至翊武将军。 诸葛瞻:(西元227年—263年)字思远,17岁时,被后主刘掸招为驸马.历任骑都尉、侍中、尚书 仆射加军师将军等职。西元261年后,与董殿共同执掌蜀汉军政。西元263年,魏将邓艾入蜀,诸葛瞻率军至涪迎战。邓艾在阵前写信诱他投降,诸葛瞻怒斩来使。在绵竹与魏军决战时,由于寡不敌众,与其子诸葛尚一同壮烈战死。 诸葛怀:诸葛亮幼子,晋太傅王览建议朝廷,召录汉代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职,惟诸葛怀未至。经查访得知,原打算给诸葛怀封爵,他推辞说生活可以自给,无才干补闰,愿终老于家。晋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诸葛果:诸葛果,诸葛亮的女儿。成都西南有朝真观,即乘烟观。古老相传诸葛果在这里修行和成仙升天。 诸葛亮流传有〈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后裔 根据古代史料,有关诸葛亮后裔三代之后裔孙下落均无记载。1992年,浙江兰溪诸葛村发现《高隆诸葛氏族宗谱》,据此记载,自宋代以来诸葛亮后裔一直生活在浙江兰溪一带。 现在诸葛亮的后裔主要聚居在建德、兰溪、龙游三市县相邻的50公里范围内的11个村镇中,那里有诸葛亮的后裔八千余人,多是诸葛亮的第49代和第50代孙。 诸葛亮后裔聚居浙江是从其第14代孙诸葛利任五代时寿昌县县令开始的。五代时的寿昌即今浙江建德。诸葛利生子诸葛青,诸葛青的长子诸葛承阴的后代于南宋时迁到泉麓村。泉麓村现属兰溪市,现该村有109户569人,其中450人是诸葛氏后裔。诸葛青之次子诸葛承枯的后代从寿昌迁到石鼓坂脚,石鼓坂脚即今浙江省建德县李家镇石鼓村,现那里有诸葛后裔292人。诸葛青之四子诸葛承突的后代从寿昌迁到浙江省龙游县华龙村定居,目前这里有诸葛后裔49户230人。诸葛青的三子诸葛承载的后代于南宋时迁居到浙江高隆定居,高隆之名,取诸葛亮高卧隆中之意。高隆即今兰溪市诸葛镇。诸葛后代散居在高隆周围的7个村落生息繁衍,到了明朝人们便开始称高隆为诸葛镇了,这个称呼一直叫到现在。现在的诸葛镇有诸葛后裔2500人,是诸葛后裔最集中的地方,现已成为诸葛后裔的活动中心。 诸葛镇保存有始建于明代的诸葛大公堂和丞相祠堂。在大公堂内的宝楼上珍藏着 《诸葛氏宗谱》,这本宗谱共修过15次,第一次在南宋初年,最后一次在1947年,当时的 *** 元老陈果夫为这部宗谱的最后修订写了序。 参见 三国 三国志 三国演义 三国人物表 三国食货志 赛珍珠著《中国小说》,着重论述了作为民间文学的小说特点,分析了《水浒传》、《三国演义》及《红楼梦》三部小说的特点。
    本盟主虚谷,伙同盟友;替天行道,了结明显作弊用户「诸葛亮」(HA00335425)!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本人将为行动负责,勿向奉命行事之无辜报复! 附言:知识+大众若欲加入除奸行动,请联络本盟── .groups.yahoo/group/uprightholder/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得到了虚名,失去了大义,何必?
    铁证: .knowledge.yahoo/my/profile_question_over?show=HA00335425 .knowledge.yahoo/my/profile_wer_best?show=HA00393160 看看他俩... 一个选"周瑜"为最佳回答 一个为答诸葛亮的问题 可见两人是自问自答!
    非常好!非常详尽!
          三国蜀汉 诸葛亮(181~234)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少年时父母双亡,逐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推荐诸葛亮。刘备三访其庐,诸葛亮才与其相见,并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即占据荆、益二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天下的建议。深得刘备的赞赏,自此成了刘备主要辅佐。后助刘备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关羽镇守荆州。 章武三年(223)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助,便给以辅助;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 诸葛亮执政后,首先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蜀,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当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 *** 。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225)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战争中,诸葛亮对叛军首领孟获采用攻心战术,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力」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著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征调南中「青羌」万余家入蜀,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庲降都督,掌管南中军政。该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 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郿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正史并无「空城计」退司马懿军之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分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228)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余日不下,粮尽而退。建兴七年(229),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在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为引人关注的焦点。本来,他们两人同受刘备托孤,共为辅臣。直到建兴四年(226),两人关系还比较好,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环称赞李严。但不久,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建议利用掌握朝政大权的便利,像曹操那样进爵封王,接受「九锡」,这样他也能捞到若干好处。诸葛亮对此非常生气,在回信中批评了李严一通。不久,诸葛亮在即将伐魏前,调李严带他所辖的二万军队来镇守汉中。李严却讨价还价,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设立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致使调动未成。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就妥协了;建兴七年,陈震在出使东吴前,专门找诸葛亮汇报李严的巧诈问题,特别谈到李严早年在家乡为官时的一些劣迹,但没引起诸葛亮的足够重视。建兴八年(230),曹军欲三路攻蜀,诸葛亮再次要李严带二万军队到汉中坐镇,李严又讨价还价。诸葛亮即做让步,任命其子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调走后的工作,李严这才执行调动命令。建兴九年(231),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作惊问:「军粮已经够用,为何突然退兵?」于是,诸葛亮在上朝时拿出李严的书信为据,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囗),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
    生平与功绩 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家世一千石(即俸禄为一千石粮食)。9岁母亲章氏去世。12岁父亲诸葛珪去世。由叔父诸葛玄抚养长大。197年叔父去世,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移居南阳郡。地点在今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一说在当时可能属于南郡的湖北省襄樊市隆中西。虽从事农业耕种,仍志向远大,自比管仲、乐毅。后与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等交好俱游学,曾求学于司马徽、庞德公等当时名士,并娶名士黄承彦之女为妻。 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后来罗贯中将这一事实加以艺术描写,遂成为儒家传统社会君臣相得的典范。诸葛亮进入刘备阵营后,被派往东吴,负责联吴抗曹,并最终成功促进孙刘联盟建立。使得赤壁之战中,刘备协助孙权大败曹操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平定荆南。后刘备入蜀,诸葛亮坐镇荆州。但庞统的身亡使得刘备调诸葛亮入蜀,改命关羽负责荆州防务。 诸葛亮在川期间,主要依靠从荆州带来的旧属,同时注意笼络原来刘璋部下和益州豪强大族。对出身贫寒而有才干的士人,也大力拔擢,被称赞为能尽时人之器用。他法令严明,赏罚必信,推行屯田政策,改善民族关系。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诸葛亮受任丞相、录尚书事。223年(章武三年),刘备病笃,临终托孤于诸葛亮。刘禅继位,他以丞相辅政,又领益州牧,封武乡侯。对于诸葛亮何时当政有争议。有人认为刘备一直十分看重诸葛亮,一直委以重任。另外有些人认为直到刘备去世,诸葛亮才实权推行自己的主张。 诸葛亮主政后,先重建孙刘联盟,建兴三年(225年)蜀汉南部的南中地区(即今云南、贵州和四川的南部)少数民族在孟获率领发动叛乱。诸葛亮即亲率大军,深入不毛,采取参军马谡建议,以攻心为主,打击为首分子,尽量争取当地上层大姓和民众支持,有的被起用为地方长官。一年多后,这些地区的统治得以稳固,为后来的北伐提供了物力和兵力。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汉中,开始第一次北伐。参军马谡极受器重,北伐中马谡为先锋,违反节度,为张郃所败,亮流涕处死,并以用人失察自请贬官。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于第五次北伐魏国中病故于五丈原,享年54岁,归葬定军山。 诸葛亮还发明了孔明灯、手推车(木牛流马)和改良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传说中他还于南征时发明了包子以代替祭祀用的人头。 [编辑] 武侯祠 诸葛亮死后由多个地方修建武侯祠纪念武乡侯诸葛亮。全中国目前尚保存九处武侯祠,其中最著名的有四川成都、河南南阳、陕西汉中市勉县、汉中市城固县武侯祠。 他出战时写了一份出师表来给刘禅。 [编辑] 世俗文化中的诸葛亮 由于其本身的智慧和《三国演义》一书的渲染与宣扬,诸葛亮在民间成为智慧的化身。他的隆中对、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空城计……等故事家喻户晓。 现有「事后诸葛亮」一说,意思是事后聪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形容集体智慧的伟大。 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可能是「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的讹传,参见谐音讹传成俗语。 [编辑] 诸葛亮的扮演者 在各种地方戏剧中不计其数的人扮演过诸葛亮。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京剧老生马连良 李法增在电视连续剧《诸葛亮》中扮演诸葛亮。 唐国强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扮演诸葛亮。 [编辑] 著作 西晋陈寿撰《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十万四千多字。 明王士骐撰《武侯全书》 清张澍撰《诸葛忠武侯文集》 《隆中对》 《悼周瑜》(亮本传及瑜本传未见,唯演义有载,恐非亮作,当为罗贯中之艺术添加) 《前出师表》 《后出师表》(《后出师表》疑为后人伪作,陶元珍所著魏晋史丛考的第一篇《世传诸葛亮后出师表辨证》(全文)加以考证。) 《诫子书》 《诫外甥书》 《将苑》(又名《心书》,多数学者认为非诸葛亮所作,多为后人托诸葛之名而作) 《马前课》(绝非诸葛亮著作) 《便宜十六策》 [编辑] 后人评价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后面称他「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尚驰《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唐文粹》] 吕温《诸葛武侯庙记》说,诸葛亮「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唐文粹》]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作名为《蜀相》的七言律诗表达了其景仰之情,诗曰: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悬挂的攻心联,为清朝赵藩所作,此联曾引起等重视。 位于成都武侯祠的诸葛亮殿。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古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状多智而近妖。 [编辑] 配偶、子女及后裔 [编辑] 配偶 根据《三国志》引《襄阳记》的记载,诸葛亮的妻子是名士黄承彦的女儿黄氏。黄承彦知道诸葛亮在考虑娶亲,就对他说:「我听说你正在挑选老婆。我有一位相貌丑陋的女儿,生得黄头发黑皮肤,但是才能和你相匹配。」结果诸葛亮答应了,马上把黄氏迎娶过来。当时的人把这件事当作笑谈,乡间有句谚语说:「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黄氏亦有一名作「黄月英」。 [编辑] 子女 诸葛乔:诸葛亮嗣子,诸葛瑾过继给诸葛亮,字伯松、原字仲慎,官至翊武将军。 诸葛瞻:(西元227年—263年)字思远,17岁时,被后主刘掸招为驸马.历任骑都尉、侍中、尚书 仆射加军师将军等职。西元261年后,与董殿共同执掌蜀汉军政。西元263年,魏将邓艾入蜀,诸葛瞻率军至涪迎战。邓艾在阵前写信诱他投降,诸葛瞻怒斩来使。在绵竹与魏军决战时,由于寡不敌众,与其子诸葛尚一同壮烈战死。 诸葛怀:诸葛亮幼子,晋太傅王览建议朝廷,召录汉代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职,惟诸葛怀未至。经查访得知,原打算给诸葛怀封爵,他推辞说生活可以自给,无才干补闰,愿终老于家。晋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诸葛果:诸葛果,诸葛亮的女儿。成都西南有朝真观,即乘烟观。古老相传诸葛果在这里修行和成仙升天。 诸葛亮流传有〈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编辑] 后裔 根据古代史料,有关诸葛亮后裔三代之后裔孙下落均无记载。1992年,浙江兰溪诸葛村发现《高隆诸葛氏族宗谱》,据此记载,自宋代以来诸葛亮后裔一直生活在浙江兰溪一带。 现在诸葛亮的后裔主要聚居在建德、兰溪、龙游三市县相邻的50公里范围内的11个村镇中,那里有诸葛亮的后裔八千余人,多是诸葛亮的第49代和第50代孙。 诸葛亮后裔聚居浙江是从其第14代孙诸葛利任五代时寿昌县县令开始的。五代时的寿昌即今浙江建德。诸葛利生子诸葛青,诸葛青的长子诸葛承阴的后代于南宋时迁到泉麓村。泉麓村现属兰溪市,现该村有109户569人,其中450人是诸葛氏后裔。诸葛青之次子诸葛承枯的后代从寿昌迁到石鼓坂脚,石鼓坂脚即今浙江省建德县李家镇石鼓村,现那里有诸葛后裔292人。诸葛青之四子诸葛承突的后代从寿昌迁到浙江省龙游县华龙村定居,目前这里有诸葛后裔49户230人。诸葛青的三子诸葛承载的后代于南宋时迁居到浙江高隆定居,高隆之名,取诸葛亮高卧隆中之意。高隆即今兰溪市诸葛镇。诸葛后代散居在高隆周围的7个村落生息繁衍,到了明朝人们便开始称高隆为诸葛镇了,这个称呼一直叫到现在。现在的诸葛镇有诸葛后裔2500人,是诸葛后裔最集中的地方,现已成为诸葛后裔的活动中心。 诸葛镇保存有始建于明代的诸葛大公堂和丞相祠堂。在大公堂内的宝楼上珍藏着 《诸葛氏宗谱》,这本宗谱共修过15次,第一次在南宋初年,最后一次在1947年,当时的 *** 元老陈果夫为这部宗谱的最后修订写了序。

    Q6:诸葛亮主要事迹有哪些?

    1、初出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

    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

    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2、赤壁斗智

    刘备率军到了夏口(今湖北汉口)之后,诸葛亮说:“如今态势紧急,我请求亲赴江东求救于孙权。”当时孙权率领军队驻扎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观望事态的发展。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

    诸葛亮为孙权分析局势:“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也把部众聚集在汉水之南,打算与曹操争夺天下。如今曹操平定其他,基本上占据了北方,如今南下攻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所以刘豫州逃到了这里。

    接着,诸葛亮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如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

    “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为何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

    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

    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

    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诸葛亮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大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火攻,曹操军遭受了非常大的损失,而此时曹操军中又爆发瘟疫,曹操不得已引军北还。

    3、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

    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4、舌战群儒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

    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5、七擒孟获

    七擒孟获,是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获城将孟获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过程中对南中豪强首领孟获采取的攻心战策略,目的是彻底地消除南中少数民族的反叛心理。东汉以来,南中属于益州辖区之内,分置益州郡(即建宁郡)、牂柯郡、朱提郡与永昌郡四个行政区。

    6、三气周瑜

    东吴水师都督周瑜,为借荆州一事,屡向刘备索讨。所有计划终归失败,业已二次受诸葛亮之气。周瑜耿耿不忘,欲遣鲁肃为刘氏代取西川,换还荆州,实则欲出其不意,袭取荆州,不料又被诸葛先生识破。

    周瑜领军至城下,赵云严阵以待。周瑜知道有准备,不敢攻城,传令回军。诸葛亮早派关公、张飞、黄忠、魏延,分四路杀来。气的周瑜箭疮迸裂,坠于马下,退于巴邱。探知刘封、关平又截住水路。

    诸葛亮送书于周瑜,陈述利害,嘲笑周瑜不达时务。拆阅后,周瑜即气死。临终,荐举鲁肃,继任水师都督,统驭东吴兵马。

    7、馒头

    话说诸葛亮平定孟获班师回朝,过泸水而不得,按习俗需要拿49个人头祭祀,次日诸葛亮用面粉和面裹以肉做成人头状顶替人头用以祭祀。

    自此以后也就有了很多祭祀时除了猪,牛,羊外多了馒头;另表:馒头原来是指顶替用来祭祀的俘虏蛮夷的头,所以是称为蛮头,后改用馒头用以避讳,再后加了食旁成为现在的馒头。

    8、孔明灯

    孔明灯流传至今的孔明灯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即诸葛亮)所发明。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阳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

    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9、求娶黄月英

    诸葛亮随叔父逃乱来到襄阳,结草庐而居,躬耕苦读。孤独的诸葛亮游走襄阳,结交朋友,拜见师长,见识和学业大长。诸葛亮偶然听说黄家湾有一位才女黄月英,就想求见结交。不料被黄月英的父亲黄承彦挡在门外。

    诸葛亮被黄承彦考来考去,显示出学识才华,但他曝出自己女儿非常丑。诸葛亮若想娶一个漂亮媳妇的话,就另请高就。诸葛亮下定决定,再次登门求婚,黄月英提出一系列难题难住了诸葛亮。

    为了和才女黄月英成婚,诸葛亮用毅力、智慧并巧借朋友之势,终于战胜了黄家父女设立的一道道难关,最终赢得美人心。

    10、病重而逝

    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已死,率军追击,姜维推出雕刻成诸葛亮模样的木雕并率领大军回返,司马懿看到诸葛亮(木雕),认为诸葛亮装死引诱魏军出击,赶紧飞马撤退。

    奔行数里,司马懿数次问左右将领:“诸葛亮还活着吗”?众将俱回:“还活着”。司马懿不敢再追赶。于是蜀军从容退去,进入斜谷后,才讣告发丧。

    展开全文